he功夫,更是数一数二,可惜陛下喜好策论较佳的几位,你是怎么想的?”

——你心中可知,是什么原因不得陛下喜欢……有没有因此感到委屈?

晓年看向自己的弟弟,目光关切而直接。

他们之间无需藏着掖着,有些话一定要说开来,不能让彼此去猜。

第162章 还愿

简晓令原本就有猜测, 如今听到堂兄这样问自己,就更加了然。

他只是没想到,煜亲王竟然连这件事都跟兄长晓年说了。

祖父、父母和晓年没有跟他一起进京,没有跟他一起经历殿试, 所以并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也不知道自己这个二甲第一名, 其实得来的并不是荣耀……可要说有多委屈,也不尽然。

晓令又捏了两下他的手,才松开道:“我大概知道原因。”

祖父曾经负责过陛下的脉案, 后来却携一家老小跟煜亲王来了绥锦, 晓年又是给煜亲王治病的大夫, 虽然一开始是因为徐家使坏,但结果已然如此, 他们简家跟煜亲王府已经撇不清关系。

在陛下看来,这就是简家背信弃义、攀附煜亲王, 自然不会对出身简府的他有什么好感。

其实还有件事,兄长晓年不知道, 晓令也没有跟煜亲王讲……在离京的时候, 曾有人对他旁敲侧击过一番。

“简大人年轻有为, 此去绥锦, 有煜亲王殿下在,自是可以平步青云、一展宏图,只是您的兄长身为殿下的大夫,深得殿下信任, 旁人少不了说些闲言闲语,觉得大人这官位来得有些……”

对方没有把话说全,但简晓令哪里不知道对方想要说些什么。

无非是觉得,晓年在煜亲王面前得势,所谓一人得道j-i犬升天,他这个堂弟也沾了光,跟着发迹起来,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才完成的事情,以后在立阳军也会得到拔擢重用,前程似锦。

这样简单的挑拨,若放在一般人身上,应该还挺有效果的。

自己的才华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别人也看不到,旁人只看得到煜亲王殿下和他的兄长,放在任何一个有心气的年轻人身上,都会意难平。

更何况十六卫是天子嫡系,留在十六卫的人,往往比在军中慢慢积攒军功的人升迁要快。

但凡简晓令心中有骄傲、有自尊,自命不凡些,就会觉得自己在殿试上受了天大委屈和冷待,再听到别人说这样的话,恐怕都会对煜亲王和家人心生埋怨。

可惜,他简晓令弃医从武,由始至终都并非为了在朝廷那里讨得一官半职、在皇帝面前得到什么青眼信赖,至于是不是三鼎甲,那就更无所谓了。

所以对受到冷待和不公,他有过有生气,有过难堪,也有过委屈,但这些负面的情绪从来不会对自己的家人发,于他有栽培之情的煜亲王,当然就更不是他该埋怨的对象。

晓年幼时曾有失魂症,一直痴痴傻傻,常常被人指指点点,简晓令那时候就在心中立下誓,将来长大必要护他周全,护家人周全……这是他从武的初心。

后来真正跟师父佟巍学武,又到绥锦的军营中生活,这种初心未变,但却有了新的升华。

祖父、父亲和兄长是大夫,他们治病救人,悬壶济世;而他镇守边关,斩杀妖魔,保一方安定,保百姓平安……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卫这片土地,无愧于天地。

不管是当上将军,还是做个校尉,亦或者是成为一个小小的百夫长,做的都是一样的事情,只是将衔越高,肩负的责任就越大而已。

简晓令在军营的这些日子,早已明白这是个既有人情、又没有人情的地方。

将士们并肩作战,作为生死之交,自然感情甚笃,但这里又是讲究纪律的地方,军令如山,军法无情,哪怕是煜亲王,也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别说简晓令的兄长只是煜亲王的大夫,就算他有姐妹当了煜亲王的王妃,自己到了立阳军,还是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一开始立阳军的将士们对简晓令是有质疑声音的,甚至有士官怕他会借着煜亲王的名头在军中撒野、有辱煜亲王府的名声,所以对简晓令极为严厉。

但渐渐的,简晓令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才能天赋和勤奋努力,用实际的进步和成长给自己、给简府、也给煜亲王府争了光。

现在谁人谈到晓令,不再用“简大夫的弟弟”来代表他,而用的是“那个有天赋还勤快的家伙”。

这也是简晓令不受挑拨、不惧闲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反正他要去的是煜亲王的立阳军,又不是皇帝陛下的十六卫,自己人明白他简晓令是个什么样的人,就足够了。

……

简晓令把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告诉了兄长:“回到立阳守边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但三鼎甲多半要留在十六卫,这样挺好。”

晓年一直在仔细观察着弟弟的表情,从小大大,对方若有什么不快,定会跟自己这个哥哥抱怨,还要拉上他一起抱怨才开心。

听了简晓令的话,晓年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晓令在京中的时候,一直是在王府的外院练武,到了绥锦,起初也是,只不过后来大多时候要留在军营,甚至跟佟校尉出战边境,所以晓年也不能常常看到他。

但只要晓年偷偷去看他,就能看到简晓令的付出和努力,所以就愈加为弟弟感到不平,也担心他少年意气,无


状态提示:第136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