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兔 > 言情总裁 > 天行有常 > 第113节
毕竟天子对这个儿子是如此的忌惮。

如果真的让武惠妃来动手的话,最后天子应该只会留下一个被女色和奸臣所惑的骂名,真正说他心狠手辣、对亲子下手的人绝对没有骂武惠妃的人多。

但是为了母家以及自己日后登基的名声着想,李璧就只能让阿耶担负这个骂名了。

皇子们开元二十年大规模改名的时间才过去了大概两个月,五月份,信安王李祎大破奚、契丹,俘虏众多,归至东都——开元十九年的十一月,天子就宣布驾幸东都了——天子御应天门受其献俘之礼。

因为名义上,抗奚、契丹的大军主帅是忠王李玙,所以在封赏信安郡王李祎的同时,皇三子忠王李玙也得到了加授司徒的封赏。

而在信安郡王献俘之前,天子的胞妹金仙长公主没了。

虽然长公主已经出家做了女冠,但是她到底是长公主,还同天子是一母同胞,自然是大加哀悼。

姑母去世,诸王并太子都要表示哀痛,天子偏要揪着太子的表现不放,说他对姑母去世没有哀痛之情——其实这也是正常,谁会对没有太多接触的姑母有多深的感情呢,何况天家本就属于亲情淡薄的那一类,更重要的是,由于同样出家做女冠的上仙公主的关系,有许多人都认为两位长公主可能也是偏帮武氏一系的——这已经是不祥的预兆了。

六月,天子在东都待得好好儿的,又命人在西京长安进行整修,从广花萼楼筑夹城至芙蓉园,以方便天子在宫城和内城之间行走游览。

夹城不管怎么修,怎么看也和东宫扯不上关系,可是偏偏有人在宫中的东宫那里发现了巫蛊娃娃。

这就很尴尬了。

从开元十三年起,太子一年中有大半的时间都和诸兄弟一起住在十王宅那边,哪里来的时间在宫中埋下巫蛊娃娃,诅咒天子?

但是不管怎么说,东宫发现了巫蛊,第一嫌疑人就是太子。

后又有人在太子别府中发现大量的兵器,与太子交好的鄂王、光王以及驸马都尉薛锈府上都有少量兵器存储,天子大怒之下,当即便下令将太子、鄂王并光王囚于鹰狗巷,外人轻易不得与之相通。

这还是亲儿子,驸马都尉薛锈的处置方法就简单粗暴了,直接定义成谋反未遂,虽然没有直接赐死,但是也判了流放,并且令唐昌公主与之和离。

这事情出了之后,朝中有不少人都认为这是构陷,明相张九龄更是不愿意奉诏,不愿拟定废太子的诏书。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臣纷纷请求彻查,而应当最希望太子被废、能揣摩上意的武氏派系的官员数量却少得可怜。

更有甚者,明言后宫之中有女子祸国,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李隆基:嘿,我这暴脾气!

事实证明,李璧让人示弱向天子卖惨的策略挺成功的,最起码废太子这一次,李隆基发现朝中武氏派系的人一点都没他想象的多,恰恰相反,太子的力量果然是根深蒂固,就连宰相都不愿意让他轻易废太子,甚至因此拒不奉诏。

李隆基:这就别怪我下狠手了。

就在朝堂上风起云涌,李璧想着什么时候再添上一把火,或者什么时候再卖个惨之类的,就听见李渊他们和他说了一个不知道算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的事情。

李隆基头上的气运削弱了。

上一次的气运削弱还是开元十三年封禅的时候,而那次封禅确实挺劳民伤财的,所以表现在了国运和皇帝本人的气运上。

而现在李隆基正要废太子,结果他的气运就削弱了,难道李瑛是真正有天神护佑的真龙天子?

李璧身边的这几条真·真龙天子表示:完全不是你想的这样。

虽然大唐的国运确实在削弱,但是原因根本就不在李瑛身上,他这个太子纯粹就是倒霉催的炮灰,更何况,他们都是知道剧透的人,下一位天子明明就是如今的忠王李玙,李瑛这倒霉催的,怎么可能运道这么好?

最后追根溯源,才发现了气运削弱的真相——开元十八年,和亲吐蕃的金城公主请天子赐《毛诗》、《礼记》、《左传》、《昭明文选》等书籍,朝中对是否同意传播大唐这些重要文化内容争论不休,有大臣这些经典都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最重要的是,《左传》之中记载了“以臣召君之事,取威定霸之谋”,不能轻易流传,但是最后,裴光庭力排众议,天子最后拍板,还是将书籍赐给了吐蕃。

吐蕃与大唐之间自太宗时文成公主和亲以来,就有舅甥之盟,但是依然频有冲突,后来又嫁公主和亲,以稳定两边的关系。

虽然看起来,裴光庭在驳斥主张不可将那些经典以示人的大臣的时候,说出了一番类似于汉族文化传播的话,说让吐蕃学习了中原正统的文学之后,才会有归属感,被他们的文化所驯化,但是那是由己方主导的,轻易地将这些经典传出去,倒真的是养虎为患了。

如果说李璧身边的这些阿飘先帝们,尤其是太宗李世民,当年赏赐吐蕃也很大手笔,什么铁器、耕种之术都给文成公主陪嫁带了过去,但是等到他下了地府之后,看到了未来,对当年所做的决定就后悔了。

举个例子,后世明末的时候,据说后金的汗王们还拿三国演义当战争手段学习书目,可见知识的重要性。

然而他们学了汉族的文化之后,不仅没有归化,反而利用学到的知识采用各种手段想要入关。


状态提示:第113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