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兔 > 虐心耽美 > 隋唐我来了 > 第一章:杨广崛起
出巡行,经过李渊辖区,李渊因病没到。《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

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这两个人的对话非常有意思。王氏是李渊的外甥女,当时在后宫,隋炀帝就问她:“你舅舅怎么来的这么晚?”王氏说他生病了。隋炀帝接下来一句话颇有心机:“病得要死了吗?”这话既能问出来,就表明隋炀帝在猜,这个问题传递给王氏的隐藏含义就是:如果他不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他就应该来拜见我。李渊听说之后吓坏了,不过他的应变能力非常强,立刻开始纵酒狂饮,并且收受贿赂,降低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声望,做给隋炀帝看。隋炀帝一看李渊这么没志气,也就自然放松了戒心。

这一番猜忌的确让李渊心有余悸,所以笔者认为后来李渊给他加上一个炀的谥号确有公报私仇之嫌。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炀”这个字的确言过其实了一点,但从上面这件小事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隋炀帝虽无“炀”字之丑,但也的确不能算是一个事必躬亲、对事事都尽职尽责的好皇帝。因为当隋炀帝听说李渊沉湎酒色、收受贿赂时,他并没有严加管制,而是任其发展,这种行为足以说明隋炀帝当皇帝的最终目的是巩固帝位而非治国安邦。也许在他眼里,只要大臣不造反,想干什么都可以。炀帝内心始终认为,世界上威严不可侵犯的东西只有一个——皇权,由此带来的是虚荣、奢侈、掩耳盗铃与一次次的大规模国家行动,在炀帝执政期间,他的许多行为都暴露了他心理上的这些弱点,笔者会于后文一一分析。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朝廷中百姓的生活自然得不到保证。

同时,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隋炀帝的“虚伪品性”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和隋王朝的覆灭,至于如何“虚伪”以及“虚伪”为什么要加引号,笔者将慢慢将融汇到后文中加以说明。我们要分析隋炀帝,须先从其外貌入手,《隋书·炀帝上》记载隋炀帝:

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

自东汉末年兴起的清谈之fēng_liú传至隋唐,依然有其独有的影响力,从这条简单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隋炀帝是一个长相俊美、聪颖过人并且才华横溢的公子,最关键的是,第三句提醒我们他是高祖文帝杨坚和夫人独孤皇后在所有孩子当中最喜爱的一个。而他的出身则又决定了以后大隋王朝的宫廷之上必将发生夺嫡之变:

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摐,高祖第二子也。

如此一来,次子得到皇帝皇后宠爱,那么夺嫡之变恐怕在所难免。隋炀帝杨广能得到皇帝皇后的特别宠爱不是没有原因的,笔者总结有二。第一,隋炀帝杨广才华斐然令杨坚对他青眼相加,他留给后世的两首《春江花月夜》和《饮马长城窟行》等诗作皆是脍炙人口的作品;第二,隋炀帝会演。如果我们能回到隋朝评一个奥斯卡金像奖,那么隋炀帝可谓拿到小金人的不二人选。杨广在杨坚面前演了不少戏,或者说,是他蓄意为之,但笔者认为并非出于真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出戏,笔者称之为“乐器事件”、“油衣(雨衣)事件”和“平陈事件”,这三件事在《隋书·炀帝上》中都有记载,下面从乐器事件开始一一进行评析:

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绝断,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犹自矫饰,称为仁孝。

这几句话不难理解,杨广用弦断和尘埃,表示自己不好声色歌妓,从而蒙住了父亲的双眼,足见其心思缜密。

第二,“油衣事件”,按照《隋书·炀帝上》的记载:有一天杨广与随从们外出打猎。不巧突然天降大雨,左右随从给送上来一件油衣挡雨,杨广一把推开,说:“士兵们都被雨淋湿了,我能自己穿这件雨衣吗!”于是他坚决推诿不受。“乐器事件”让杨广在杨坚面前树立了一个勤俭节约、洁身自好的形象,而“油衣事件”中,杨广体恤军情、愿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军事上,杨广都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在朝堂之上赢得了掌声。

杨广在父亲面前的形象越来越美好,他自己立功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雨衣事件”之后不久就发生了平陈事件。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杨坚任命杨广为行军元帅,与三子秦王杨俊、大臣杨素兵分三路,南下伐陈。次年正月,隋将韩擒虎率先攻入南陈首都建康,活捉后主陈叔宝。杨广抓住了陈朝湘州刺史施文庆、散骑常侍沈客卿、市令阳慧朗、刑法监徐析、尚书都令史暨慧几人,经审讯,杨广认为他们为官不贤,为害一方,于是下令当众斩首示众,《隋书·炀帝上》记载:“斩之右阙下,以谢三吴。”不仅如此,杨广还将南陈旧有的府库全都封存,府库中的金银珠宝分毫未动,这一举动让杨广的形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隋书》里特别用了与前面乐器事件“善之”不同的形容词——天下称贤。前后比较,杨广地位的变化便显而易见了。

蝴蝶效应是哲学范畴或者说是自然范畴的名词,但这个名词几乎在社会的角角落落都有印证,上到庙堂之高,下到江湖之远。杨广一次次的行为逐渐打动了杨坚,他很快就得到


状态提示:第一章:杨广崛起--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