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兔 > 虐心耽美 > 八仙演义 > 主要人物简介 4
邹平一带生存不下去的农民,曾经聚众闹过事,啸集于邹平南部长白山的大洞内,史籍上只有这么一句记载,说“有狂寇数万”,其实,没有这么多,我们邹平这一带也没有那么大的山洞,这是后来镇压者为了买功,虚报的一个数字。我们可以这样说,这只是当时的一点农民起义的星火,是王薄农民起义的先声,星火而已,它与后来的王薄起义不可比拟。当时,遭到官军的镇压马上就失败了。但是往往反抗的烈火越扑越旺,大业七年,也就是公元611年,邹平人王薄,在县境西南长白山中,也就是我们西窝陀村的南五里处雕窝峪山中正式举起起义的大旗,从而真正拉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资治通鉴》上是这样记载的说:“邹平民王薄,拥众聚长白山,剽略齐济之郊,自称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这就是说王薄起义以后,屯兵于雕窝峪山中,以此为根据地,经常飞快地,敏捷地袭击周围的那些郡县的官兵、官府,可以说当时是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如卷席。并且为了宣传发动群众,他曾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这样的诗歌,来鼓动和劝说农民积极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其歌曰:

“长白山前知世郎,

纯著红罗锦背裆。

长槊侵天半,

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

下山食牛羊。

忽闻官军至,

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

斩头何所伤。”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与官军誓死斗争,不服从朝廷的调遣坚决不去辽东的坚强决心,也体现出了他为正义而斗争,为生存而斗争不怕牺牲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首诗歌现在被人们雕刻在我们雕窝峪风景区的大门内的影壁上,由著名的书法家苗培红先生题写,纯镏金大字,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还有一首歌谣,比较通俗易懂,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纷纷投靠义军和支援义军的实际情况。曰:“要抗兵,要抗选,家家都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刀枪,昏君赃官杀个光。”就在他这些歌谣、诗歌和义军们举动的感召下,一些不堪忍受沉重赋税和徭役的农民,都纷纷的投靠到了起义军的大旗之下,当时义军达到了数万人,在山里打造兵器,囤积粮草,(至今山内还有屯粮处,铁匠台,点将台等等的遗迹)。在王薄起义的带动和影响下,全国各地,特别是我们山东,都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由于王薄率领的农民起义比较早,并且规模也大,这就使得我们邹平以南的长白山区成了农民起义的中心区,加上王薄有领导的起义军有山可依,背靠大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对防御官军的进剿可以说是非常有利,这和平原地区的那些起义军相比起来,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于是,周围各地的义军,也大多都曾经与王薄起义的义军来联盟,联合作战。譬如黄河以北的农民起义军郝孝德、孙宣雅,还有齐郡的孟浪,等等。具体作战的情况是这样的:

大业九年,也就是公元613年,王薄在攻掠了齐郡之后,为了扩大战果,曾经兵进鲁郡,鲁郡就是现在的兖州,开始取得了一些胜利,很顺利,但后来这些义军们却起了一些轻敌麻痹的思想。这一轻敌麻痹,造成了惨败,被当时隋朝的大将张须陀打败了,义军被杀好几千人。于是王薄赶紧收集剩余部队一万来人,准备北渡黄河,去找曾经结过盟的,郝孝德他们,可是刚刚过黄河到了临邑,又被张须陀的队伍追上了,义军再次惨败,这一次又死了五千余人,牲畜万计,损失惨重。虽然王薄义军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但他还是坚持找到了黄河北的农民起义军郝孝德和孙宣雅,三个部队联合了起来,当时他的兵力又达到了十万多人。他们马上又渡回黄河再次进入长白山区,准备与隋朝的官军决一死战。他们合计了一下决定先打最近处章丘城(那时候的章丘城的县城在绣惠,不在明水),但是他们却没有经过合战的演习,只是想当然,那就作战了,实施分散出击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据我们现在分析,不仅是这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兵器不够精良,兵员队伍素质不高,你想,一群农民组织起来的素质能有多高呢)。所以啊,又被张须陀把这三股义军来各个击破,又打败了。郝孝德,孙宣雅一看不好,只好又退回了黄河以北,这第一次联合作战,失败了。

王薄在进攻章丘失败之后,显然兵力已严重不足,但是,他仍没有丧失斗志,更没有丧失信心,仍然更加谨慎地以长白山为依托,转战于鲁中、鲁北齐郡各地,开始学会利用小规模的偷袭,与官军周旋。就在这期间,齐郡孟浪领导的一支起义军也曾经来长白山与王薄的起义军联合作战。但是终因隋朝大将周发尚和张须陀进逼,这股起义军来了不久,也南下江淮一带转战去了,后这支队伍投奔了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以后还有李子通、左相才这两股起义军也曾来长白山区驻扎过和王薄联合过。王薄起义军却一直没走多远,一直就在我们鲁中,鲁北各地一次又一次与其他起义军联合做过战。从整体上来看啊,王薄起义军自从成立以来打仗作战,胜利可以说是不多。我刚才分析了,原因是兵器不精良,兵员素质不高所导致。尽管如此,他却从根本上动摇了隋王朝的统治,给了隋王朝以沉重的打击,


状态提示:主要人物简介 4--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