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兔 > 重生耽美 > 扩张之路 > 第三百四十八章 态度
谈请求时,舆论方面几乎都是一阵宽慰。至于国社政府所提出的。和谈应该在安徽进行的事情,公众到是都没什么意见。毕竟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北洋已经战败。

现在北洋就连自己中央政府的地位怕都快保不住了,和谈的地点在哪里又有什么所谓呢?这点上北洋那边似乎也是这个态度,不过他们还是竭力争取了一番,直到确定实在是没有办法后才承认了这点。

另一方面,对于这场和谈除了公众比较高兴外,地方势力和列强的感情就比较复杂了。就像曾经说过的一样,除了少数军阀外,大部分的军阀都希望自己土皇帝的日子能过的久一些。所以他们才会在严绍和袁世凯发生冲突的时候一直都在旁边旁观这一切。

因为对他们来说,再也没有比双方两败俱伤更好的结果了。

谁想到国社军是伤了,却没有伤到筋骨,而北洋呢?却彻底的被打垮了。尤其是现在双方正在进行的和谈,可想而知,等到和谈结束后国社军的实力恐怕比战前还要强上几分,这对军阀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只不过现在公众都在讨论着和谈的事情。所以他们也不得不跟着掺和几句罢了。

和军阀们相比,列强们的态度就比较复杂,大致上主要分为三者。

一类就是与己无关的,也就是怎么样都无所谓的那种。

这类国家的代表主要是意大利、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如果后者也能算作列强的话。

会这样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这些国家在中国本来就没什么利益——————意大利到是曾经尝试过,不过这个国家我们都知道。属于比较二的那一种,所以最后很轻松的就被吓跑了…

第二类国家,则是属于支持严绍的那一类,或者说是比较倾向于严绍。

这类国家的数量相对比较多,分别是美国、德国、法国和俄国…

美国的话。严绍和美国的关系本来就比较密切,尤其是在严绍曾经资助过多任美国总统。而且每一次都没有押错宝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对严绍的善意自然相对比较高。

而德国的话,则是因为严绍与德国人相对较为密切的商业关系。

要知道现在的许多武器里,除了手枪是从美国购买的外,剩下的包括麦德森轻机枪在内基本上都是通过德国人购买的。这么长的时间下来,严绍已经让德国人赚了几艘战列舰的钱。

而且由于严绍花钱一直都很大手笔的关系,德国人哪怕是用膝盖也可以想象的出来,如果严绍坐在了袁世凯的位置上后,绝对会大规模的扩军…

扩军,军队是需要武器才能有战斗力的,这点谁都很清楚。

问题是现在中国的兵工厂虽然不少,但是如果需要装备的军队数量过多,这些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就跟不上了。到时摆在严绍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外购…

考虑到现在国社军的武器几乎都是德械,哪怕是冲着后勤的问题,严绍也只能继续采购德械,这种情况下德国人怎么可能不支持严绍。

至于法国人就更简单了,虽然法国人和严绍并不是盟友,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绝对要比前两者更密切,尤其是在考虑到严绍和法国的渊源之后。

可以说对严绍获胜这件事,法国人是最高兴的。

不过现在法国和英国毕竟是同一战线的,所以到也不好在英国人的面前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毕竟法国人还需要英国人帮忙对付德国人。

虽说如此,法国人还是很高兴,尤其是在考虑到法国和严绍的渊源之后,甚至打算在国社政府取代北洋政府之后,将原有的驻华公使馆提升为大使馆,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合作项目在等待中。

会这样,除了严绍和法国的关系外,还有一点就是国社军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战斗力…

当初为了尽快提升国社军的战斗力,严绍曾经从法国雇佣了大量的退役军官,在安徽的军事学校里面担任教官。在和北洋正式发生冲突后,这些军官曾经跟着部队踏上过前线。所以对国社军的战斗力有着较为直观的了解。

按照他们的说法,国社军中最为精锐的几个师已经达到了欧洲二流的水准。剩下的一些师也已经达到了准二流的程度。

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将来如果欧洲的战事紧张,完全可以让中国出兵帮忙。

自然,现在战争还没有开始,法国人也无法想象一年后的那场战争究竟有多惨烈,对当时的法国人来说,只要是能帮他们填堑壕的,哪个国家的其实都无所谓了。不过现在既然还没落魄到那个地步。法国人理所当然的就对这些退役军官的报告不屑一顾起来。

“什么时候法兰西落魄到需要黄种人的帮助了?”

而且出于白人的骄傲,绝大部分的法国人也不愿相信这支远东的军队居然会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不过这些报告毕竟还是有一些价值的,再加上彼此的渊源,所以法国人多多少少也比以前重视了一些和中国的关系。

只是说到底,他们最重视的还是和中国的商业关系,尤其是那些有钱途的…

雷?科帕也因为他在这方面的功绩,被预订为下一任的法国驻华大使。

当然。这一切都要等到严绍正式取代了袁世凯之后。

至于俄国人,情况就稍稍有些特别了。

他们会支持严绍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严绍友善,仅仅只是因为袁世凯从他们的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八章 态度--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