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于是便偷偷拜托他先替自己探探路,计算好路线,打算来个微服私访。二是他在京城早就听闻这平安镇的湘妃竹是难得的珍品,上好的竹子,甚至与黄金等价,黑市上还流传着“一两湘竹一两金”的说法。每年进贡到宫中的好些竹制品,都是由这平安镇出产。庞统想既然来到了庐州,不如来这平安镇转一转,看看能不能淘到什么宝,好带回家孝敬父亲母亲,也好带给小皇帝交差。

其实庞统和赵祯交情并不深,庞统甚至有点瞧不起这位主子,认为他软弱无能,不像个男人,偏生运气好,生于帝王家。但自己的父亲在朝为官,自己生为长子,怎么说都要和这皇帝打好交道。起码,不能与皇帝交恶。

由此可见,庞统虽然生性桀骜,但在大事上,还是很拎得清的。

当夜公孙策回到自己的竹楼,见自己的小厮空青拿着一杯水正准备进屋,当下明了是包拯来了。包拯素来喝不惯也喝不懂茶,他认为这东西又苦又涩,既不开胃,也不止渴,还不如白水,清清明明,无味也无畏。对此,包大娘和公孙策认为他是牛嚼牡丹,但那以后却也给他备白水而不是茶了。

“公孙!”包拯一见公孙策,便急匆匆的过来,道:“公孙,我遇见了一个人,这人的身后,似乎牵扯的一桩大案!”

“包大人,你办的案子,有几桩不是大案?”包拯自十几岁成名以来,不畏强权,廉明清正,好是办了些大案,连远在京城的皇上都有所耳闻。

“公孙,你就不要揶揄我了,这次这件事非同一般,我一个人不好拿主意,这不,来找你商量商量。”包拯本就不白,而此刻的神情,似乎更是阴沉了。

包拯此刻的神情,公孙策只见过一次。那时包拯正得中状元,被任为开封府尹,官衔名声都有了,少年状元郎,当是春风得意,若不出意外,前程锦绣。但得中后包拯衣锦还乡,公孙策无意中瞥见他眉间闪过的一丝愁绪,却不像金榜题名该有的神色。后来公孙策听说包拯为了尽孝辞官归故里,当今皇上念他一片孝心,龙手一挥,准了。

包拯辞官后,每日读书破案行善,日子过的也不差,公孙策再也没有在他的脸上见过那日那般情绪。但此时,公孙策感受到了同那日一样的阴霾。

于是公孙策清俊的笑脸也变得严肃起来,说道:“包拯,论才华,我公孙策不比你差,论破案,我也自信不会不如你,你道我为什么甘为你下吗?你可是百姓的青天,在案子前,你何时这么犹豫过?既然你来找我,想必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既然你当初可以冒着被贬官甚至入狱的风险办案,此时又何必犹豫?”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公孙……”包拯漆黑的眼里闪过一丝惊异,“你知道了。”

“对,我早就知道了!”公孙策提高音量,“我知道你回平安镇不是因为想要孝敬大娘,是你因为查案在京中得罪了权贵被贬回庐州!包拯,我从没见你犹豫过,这次你也不需要犹豫。你头顶明月,你就是百姓的一片青天!就按照你心所想去做吧,包大娘我会照顾好的。”

包拯沉思片刻,开口道:“此案凶险异常,公孙……若我有什么不测……”

“好了,我也困了。”公孙策怕他说出什么不好的事,开口打断他,“你也早点回去睡吧,养足精神,才能尽早破案。”

“我……你早点休息……”包拯似乎还想讲些什么,张了张口,却放弃了。他向门外走了几步,又停下,大声说道:“公孙策,那你知不知道,我当初辞官,并不只是为了我自己!”

闻言,公孙策脚下一顿,良久,他才深深叹息:“包拯啊包拯,你这又是何苦。”

门外,夜凉如水,任他明月上西楼。

后来,公孙策听包大娘说包拯又走了,似乎是要办一件十分凶险的大案,稍有不测,便是粉身碎骨。闻言公孙策只说了一句:“我相信他。”

——包拯,我相信你会没事的,不为别的,只因为你是包拯。

再后来,他又听说包拯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官至御史中丞,扬名全国。

公孙策再次见到包拯,是在一年后的京城,那时的他头戴进贤冠,身着绯色罗袍裙,再也不是身穿粗布麻衣与公孙策谈诗论道的样子。

听说他也学会了喝茶。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章

此时的公孙策,还不知日后的波澜,他的生活一如往常,做扇,读书,偶尔帮助包大娘看病,直到这天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如众位所料,这客人就是庞统。话说庞统当日偶遇公孙策后,又在平安镇呆了几天,拜访了当地几家有名的制作湘妃竹的能手后,听他们的介绍来到了公孙策的竹楼。

那日公孙策正在扇面上题字,没有注意身后竹铃被撞动的声响,直到被一个慵懒而又带着笑意的声音打断:“原来先生还有这手艺。”

公孙策心下一惊,手一抖,一滴墨珠变落在了洁白的扇面上,像是大雪茫茫中的一株青草,甚是惹眼。

“你……”好端端的一把扇子被破坏,公孙策自然有些恼怒,抬头一看,却是当日药芦外那人:“怎么是你!”

那庞统不理会公孙策话中的愤怒与惊愕,只见他双手一拱,道:“当日唐突了美……先生,在下在这里陪个不是。”

说罢,他也不去看公孙策的脸色,径自走到公孙策的身旁,拿过他手中的笔


状态提示:分卷阅读1--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